豆瓣8.8的国产良心,陈坤、周迅都只能当配角 这就是街舞淡淡真骚
2019 VOL.369
夏天一到,观众最不缺的就是爽感和沸点。
喜欢耍宝逗笑的,有兄弟伐木累;
追求感官炸裂的,有乐队和街舞。
各类主打岁月静好的“慢综艺”,也没能走出热炒明星话题的套路,黑红红黑红黑黑红......
拼收视,比流量。
大家一个赛一个的燥。
相较起来,我们今天要说的,大概是今年夏天最温吞的一档节目。
悄咪咪地上线,悄咪咪地豆瓣8.8。
第一期请来了陈坤和周迅。
其他综艺里妥妥“王炸”的明星组合。
可是搁这节目里,不仅一点水花都没有,还被观众嫌弃调性不对。
在这个节目里,一百个陈坤+周迅比不上一个陈晓卿。
对有料的需求远远大于有梗。
现在还能让观众要求如此之高的,国产节目里真没几个了——
《圆桌派》第四季
没有酷炫新奇的制作,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。
一张桌子,一柱熏香,几个果盘儿。
4个话唠围坐在一起,时事社会文学情感家长里短......
就这么天南海北、百无禁忌地聊。
不熟悉的观众可能会觉得,这不就是围观别人闲扯淡嘛。
嗯,其实这样说也对。
《圆桌派》的前身,源于一档没怎么大火过、却超长待机了19年的谈话节目——《锵锵三人行》。
用节目死忠粉的话来说,在那个论坛微博还没兴起的年代,《锵锵三人行》就是一个“大规模的封闭型意见领袖聚集地”。
节目嘉宾要么有风格,要么有学识。
聊天时态度和观点也不拘泥于统一形式,经常说到哪儿算哪儿,想到啥说啥。
聊开心了,演播室里一片其乐融融;
话不投机,针锋相对也是常有的事。
主持人窦文涛,自嘲“靠黄段子起家”。
别人看过点书,都是恨不得把书单刻在脸上地卖弄风雅。
他刚好相反。
做着文化节目,反倒敢于充分暴露自己的俗气和偏见。
之前因为追问俞飞鸿“为什么一直单身到现在”被全网diss。
在后来的《圆桌派》里,窦文涛主动反思。
不过坚称自己没到“直男癌”,顶多是个“直男炎”。
也就是靠着这种分寸极难拿捏的低姿态。
《锵锵》19年来,窦文涛揣着明白装糊涂,游走于各方观点之间。
《新周刊》曾经这样评价窦文涛和这档节目:
他让中国电视开始说“人话”,因为看了那么多正襟危坐、道貌岸然的节目,终于有一个节目“不装了”。
幸好——
这种“不装”,一直延续到了《圆桌派》里。
嘉宾带了什么料,它就呈上什么菜。
比如第四季第三期。
节目请来了十点君又爱又恨的导演王晶。
聊烂片,王晶没在怕的。
平时都是影评人吐槽他,这次在节目上,终于出了口恶气。
影评界从来是最没有规格的。
任何人都可以是影评人。
那有什么参考价值呢?
别人称他为“烂片之王”,他也只是淡淡地回应了2个字——
嫉妒。
这样的回答,倒也很符合王晶对自己的定位。
曾经在很多采访中,他都直言不讳——
电影是商品,而自己既是导演,也是个生意人。
赞不赞同这种观点另说。
不过必须承认,王晶确实是个对电影行业钻研极深的人。
聊喜剧。
他坦言香港导演在大陆市场不占优势。
因为缺少了一种情绪,一种与内地观众的共振。
不是找不到(共振),怎么都没有别人好。
没办法做到(开心)麻花他们这样。
就算有了好本子,也很难碰上合适的喜剧演员。
演喜剧比任何戏都累十倍。
好的喜剧演员需要打破自己的形象,说服自己做出打破规范的行为。
说白了,就是要敢于“自毁”。
像是王晶认为最好的喜剧演员周星驰。
哪怕有着绝无仅有自成一派的表演风格,最后也还是转至幕后。
还有“喜剧女王”吴君如,曾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不再接拍喜剧,拼命减肥。
为什么?想变美,想开心。
王晶在这期节目里提到了很多值得细嚼的观点。
怎么说呢?
感觉比看他这几年拍的电影有意思多了。
或许,这正是《圆桌派》的有趣之处。
虽然闲散聊天中的话语总是难免错漏,虽然嘉宾观点未必那么的讨喜。
可每次都还是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:
哦,原来是这么回事。
哦,原来这事儿还可以这么想。
那些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产生的思考碎片,那些面对社会规范时冒出来的不甘和质疑。
在听到某句话后会突然灵光一闪,得到了更多维度的认知扩充。
例如第二期,聊“高消费”。
许多现代人都有着切肤之痛的一个话题。
窦文涛当场拿自己开刀:
我之前迷上了一个牌子的衣服。
起初是喜欢他家衣服的质感。
后来就变成了一到香港,就得去店里一趟。
说这是沉醉在棉麻世界里的表情,
你敢信?
心理学家武志红听着,忍不住就拿出老本行“精神分析”了一下。
你讲的是母亲的怀抱。
那种柔软的棉麻的感觉,
本质上是缺抚摸。
虽然武志红老师解释的一本正经。
可嘉宾和弹幕还是忍不住想歪,乐到不行。
不过,窦文涛这一“骚”。
反倒将话题引入到了更高阶的探讨——
为什么现在的人,会那么疯狂地想要占有更多物品?
一方面,月光、穷忙、无存款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。
另一方面,商家、网购平台又在不断地暗示:有了XXX,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......
渐渐的,高配成标配。
渐渐的,想要与众不同,就意味着要更好和更贵。
一旦欲望撕开一道口子。
就很难再把它关回理智的牢笼。
梁文道说,这很像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上班族。
当时连从来没进过高尔夫球场的普通小职员,也会准备一套漂亮的高尔夫球杆,同事之间相互比较,不断升级装备。
很多今天一定要买苹果手机的小孩。
其实也都只是为了拿个“标配”装点门面而已。
在窦文涛看来——
普通人与“高级生活”之间距离感的消失,实际是一场现代科技的骗局。
我给了你更多的自由吧
但是你也更多地处在了牢笼之中
你以为你是自由的吗?
泛90后蒋方舟,多少能对外表光鲜、内里赤贫的“隐形贫困青年”有些共感和理解。
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所追求的“高配”,都是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?
是因为车子、房子这类必需品,他们真的买不起。
如果一个女生每个月买5支口红,
那就是1500块钱。
这1500块钱能给她带来巨大的快乐。
但是1500块钱离买房还是很远的距离。
他们缺快乐。
《圆桌派》里,从来不缺乏犀利的观点,敢言的仗义。
可它却从不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,也无意兜售不容置疑的权威观念。
不同的人来,聊聊自己的故事,分享经验和智识。
然后点到即止,不刨根究底。
将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。
夏天的夜晚,就着一份小龙虾,十点君一口气看了四期。
言及深处,也会随着屏幕里嘉宾们碰杯吃茶的动作,拿起桌上的快乐水,假装自己不会肥。
这场景,像极了在大排档里偷听旁边一桌老友喝大之后的瞎摆谱。
话题包罗万象,跑题信马由缰。
多数时候,边听边捂嘴偷笑。
扎心了,一拍大腿——
嘿,这哥们儿说的,有点道理!
一起在看↘↘↘